招聘人数:
2-3名
研究方向:
睡眠脑调控数字疗法
研发针对睡眠障碍的数字疗法,开展在线认知行为训练干预和脑功能神经调控技术,应用临床多导睡眠监测仪、可穿戴智能手环,以及数字化认知行为定量评估方法,记录并评估与睡眠昼夜节律相关的脑功能、生理、行为、认知状态,建立个性化、数字化睡眠干预和睡眠评估综合解决方案。华山医院合作专业学术背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数据分析、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
科研条件:
● 类脑研究院承担了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建设有国际一流的脑影像平台、生物医疗大数据平台;
● 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具有开展脑疾病机制、神经调控机制研究的动物实验平台,包括在体电生理、双光子、膜片钳、行为认知评估等动物实验研究条件;
● 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具有开展神经工程技术研发的智能电子技术开发、测试平台,支撑电子电路系统、微弱信号检测、嵌入式系统开发等,具有全职工程师团队支撑前沿神经工程技术研发;
● 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具有开展临床人体实验研究的实验条件,具有Cerestim (FDA 认证)、Neuroport (CFDA 认证)、Magstim TMS、EGI HD tDCS、Biopac等人体神经调控、神经生理、神经行为学研究平台;
● 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与解放军总医院、华山医院、天坛医院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国内外科研单位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科研合作机会
● 华山医院睡眠障碍研究中心拥有20张监测及治疗病床,按照AASM(美国睡眠医学会)国际睡眠中心标准设计打造,配置了最新的多导睡眠监测和治疗设备,包括澳大利亚Compumedics Greal系列多导睡眠脑电监测系统,美国Embla N7000全数字多导睡眠监测系统, Resmed多模式呼吸滴定治疗设备VPAP Tx、呼末二氧化碳监测设备等,满足睡眠疾病全病种诊治的要求。
任职要求:
1.博士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发表科研论文。
2.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年龄不超过35岁;年龄35至38岁优秀博士可申请破格录用。
3.进站研究计划需与合作导师的科研课题或者研究专长相关;具有较高科研热情、较强英文读写与交流的能力。
福利待遇:
1.首次聘期2年,可续聘至4年,年薪25万,可申请复旦超级博士后至年薪30-35万,海外引进人才计划与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至年薪35-40万,国家博新计划至年薪40万以上。(所有待遇为税前年薪,含工资、社保、公积金、住房补贴等,具体等级根据应聘者条件评定)
2.推荐申报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求索杰出青年”计划项目,可获增量资助津贴10万元/年/人,资助期3年。
3.支持申请各种基金与博士后项目 :包括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派出项目以及学术交流项目;同时均可申请研究院内部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基金,支持力度10至20万。
4.提供我院国际合作伙伴研究机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交流访问机会;提供良好的科研发展支持条件,参与研究院承担的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脑与类脑等多个重大项目。.
5.出站时条件优秀者可优先推荐留复旦大学工作,出站后留复旦大学者可申请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6.提供优良的办公环境及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协助申请博士后公寓(可申请两室一厅);按照复旦大学相关政策,协助子女申请复旦大学附属幼儿园和小学入学资格。
导师简介:
王守岩,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主任,中国神经调控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中医针灸脑科学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天坛医院“中枢神经系统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诊疗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学科国际创新引智基地执行负责人,中科院“百人计划”、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王守岩教授长期从事深部脑刺激神经调控、神经信息处理与建模研究,以神经工程技术研究为核心、以临床需求为牵引开展交叉学科合作,将科学探索、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相融合,在Brain、J Neural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研发科研设备、医疗设备八项,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重点研发项目等课题二十余项,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重大科技专项核心骨干。在人脑深部神经活动编码、多感知智能神经调控技术方面的研究推动了精准智能神经调控理论与技术发展,为提升深部脑刺激神经调控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创新方法与技术。
于欢,2006年获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神经病学博士学位。长期专注于各类成人及儿童睡眠障碍的临床及研究工作。2007年-2010年赴法国Montpellier第一医院睡眠中心,完成博士后工作,主攻RBD与神经系统变性病早期诊断及各类日间思睡症的诊断和治疗。回国后主持复旦大学睡眠障碍诊治中心工作,擅长多导睡眠监测精深分析及睡眠疑难杂症的诊断。2018年9-11月作为访问副教授在美国麻省总院睡眠中心交流。近年来主持并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项目在内的多项研究项目。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先后在《Brain》、《Sleep》、《Movement Disorder》、《PLoS One》、《中国临床神经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文章20余篇。目前担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睡眠研究会儿童睡眠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睡眠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并且为国际RBD研究小组(IRBDSG)正式成员、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会员、美国睡眠研究会(SRS)会员。
应聘材料及联系方式:
请申请者将个人简历、代表性论文发至:gengxinyi@fudan.edu.cn和niec_istbi@fudan.edu.cn,邮件主题栏内请注明“应聘联合博士后”。
(电话联系时请说明是在博士后网(boshihouzp.gaoxiaozp.com)看到的招聘信息,邮件申请时请在标题结尾加上信息来源于“博士后网(boshihouzp.gaoxiaozp.com)”)。